作为金融服务重要力量,泰安市财政局立足职能,主动作为,积极发挥组织引领和协调服务作用,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,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金融“鑫”动力。
健全工作机制
构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“四梁八柱”
出台政策明确路线。制定出台《泰安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实施意见》,从优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、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、建立健全多渠道资金供给体系、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等方面明确工作责任和推进措施,为发挥金融助力作用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遵循。二是加强服务组建队伍。组建服务专员和金融顾问“1+1”服务团队,服务专员以年轻干部为主力,金融顾问以全市银行机构中层以上干部为主力,形成服务专员统筹主导金融顾问精准服务的多方联动模式。三是及时研判统筹推进。建立调度研判制度,定期调度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,及时组织分析研判,根据实际工作情况,适时调整工作重点,有的放矢的固强补弱。
创新产品服务
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“源头活水”
一是精准定制人才产品。推出乡村“人才贷”,建立“人才信贷绿色通道”,对符合人才贷款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加大支持信贷力度,大幅度减少审批环节,优化人才流程,提高审批效率。目前,累计办理人才贷131笔、6.21亿元,成为推动农业科技人才和科技龙头企业发展的“加速器”。二是精准研发创新产品。鼓励银行机构针对“三农”特点,进一步创新涉农金融产品服务,推出“乡村振兴主题卡”,减免农村小微企业开卡、账户管理、支付结算等费用;推广“强村系列贷”等产品,通过组织部门推荐+农担公司担保+银行贷款模式,缓解涉农主体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;开展“整村授信”业务,有效提升农户贷款的可得性与便利性。目前,已引导驻泰银行推出各类涉农创新信贷产品90余个。三是精准实施政策担保赋能。聚焦粮食安全、生猪稳产保供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,以最小成本、最高效率、最大限度地为农民增信、为乡村振兴赋能,提供全方位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。目前,累计担保项目22532个,累计担保额134.7亿元,其中,在保1550个、14亿元。今年新增担保项目777个,新增担保金额7.43亿元。
用足用活政策
兑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“真金白银”
一是聚力涉农商业信贷投放。积极引导驻泰银行机构,围绕美丽乡村建设、特色产业、绿色金融等乡村振兴项目,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。截至8月末,全市涉农贷款余额2012.38亿元,较年初增长8.06%,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.24个百分点。二是聚力政策性收储资金供应。推动农发行足额保障政策性粮油储备和轮换资金供应,积极支持市场化购销业务,累计发放粮棉油贷款7.5亿元,其中发放贷款3.52亿元用于支持夏粮收购。向福宽生物发放贷款2.9亿元、瑞华粮食发放贷款2800万元、富世康制粉发放贷款600万元等,全力满足储备和收购资金需求,支持粮食实体经济健康发展。三是聚力重大战略实施政策贷款保障。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充分利用农发行政策性贷款期限长、利率低的特点和优势,争取政策贷款51.67亿元;围绕农地、智慧农业、良种繁育、冷链物流、农业科技、涉农产业园等全方位、宽领域服务乡村振兴,2025年中长期贷款先后支持东平县生态渔业与设施农业融合发展、肥城市潮泉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24.5亿元。
强化综合施策
聚焦金融服务乡村振兴“多元模式”
一是发挥地方金融组织拾遗补缺作用。积极引导小贷公司、民资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健康发展,成为支持三农的重要力量。截至8月末,小贷、民资公司涉农投放余额9.28亿元,占总投放余额的16.12%。二是推动乡村振兴版挂牌融资。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政策,推动建立“绿色通道”机制,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、现代农业园区企业优先推荐挂牌上市。组织券商、会所、律所、银行、保险、基金等专家开展上市赋能团“服务乡村行”专项活动,通过政策宣讲、专题培训、一对一辅导等方式,提升涉农企业规范化水平和融资能力。目前,已推动天信农牧等12家涉农企业在在省内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“乡村振兴板”挂牌。三是创新农业保险服务。依托保险公司基层服务机构,在乡镇设立了“三农保险服务站”,推动保险公司创新开办茶叶保险、小麦收获期降水量指数保险等特色险种,逐步扩大地方优势农产品保险覆盖面,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层级。
股票怎么开通杠杆,配资公司官网查询,三亚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